何家沖——明清古山寨,英雄的故鄉(xiāng),紅二十五軍的搖籃。早在1926年,中國共產黨在此建立了農民協(xié)會。1929年建立了赤衛(wèi)隊。1932年紅四方面軍從此西撤,紅二十五軍和鄂東北省委在此堅持斗爭。1934年11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從何家沖出發(fā),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長征部隊。1935年10月19日,紅二十五軍團與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會合,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陜北作出了重大貢獻。三年游擊戰(zhàn)爭期間,何家沖作為紅二十五軍軍部及醫(yī)院駐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何家沖成為豫鄂邊區(qū)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1996年,何家沖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確定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qū)之一。
為弘揚革命傳統(tǒng),培育民族精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7月3日至8日,信陽師范學院必贏3003no1線路檢測中心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重點服務隊——追尋紅色足跡服務隊在團總支書記趙廣偉的帶領下,奔赴羅山縣何家沖開展為期6天的社會實踐服務活動。
繼承革命先烈意志 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沿著平直的鄉(xiāng)間柏油公路,志愿者來到建于明代的何家沖何家祠堂——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當年書寫在祠堂正門上的紅二十五軍軍部紅色大字清晰可見。院內機要室、值班室、會議室依次排列。珍藏在玻璃柜內的油燈、文件袋、大刀,展示著當年偉大而簡陋的崢嶸歲月。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集結標志——白果樹,依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在盛夏的陽光下撐起大片綠蔭。白果樹下,村民何大伯向志愿者講述著這樣的故事:“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的2980名將士齊聚樹下,在‘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大旗下,吳煥生、徐海東讀完出發(fā)宣言后,紅軍戰(zhàn)士的口號聲響徹整個山谷……”他還語重心長地講述了吳煥先、徐海東和他們大刀片、棗紅馬的故事,講述了何家沖的普通老百姓為革命作出過巨大犧牲。當談到何大媽用自己的親生兒子冒險換回敵人清剿隊抓獲的紅軍傷員時,令志愿者們淚光閃閃……
在當年紅軍醫(yī)院的舊址——何家大畹,何大伯津津有味地講個不停,因為這個典型徽式民居是他父輩弟兄4人的院落。從解放到現在,他一直住在里面。他說,他的父輩們主動讓出,作為給紅軍療傷的醫(yī)院。國民黨曾經對何家沖實施過“三光”政策,損壞較嚴重,解放后曾維修過。
在何家沖,志愿者們深入基層,聆聽當年老區(qū)鬧革命時的情景,深切緬懷為中華民族解放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獻出生命和鮮血的烈士們,目睹如今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深深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他們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要繼承革命先烈意志,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從眼前的事情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積極投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中來。
走長征路鑄民族魂 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靜靜矗立的紅25軍軍部舊址、紅25軍醫(yī)院舊址和靜臥在小河旁的老石碾,無聲地向志愿者訴說著當年紅軍戰(zhàn)士在血雨腥風中艱苦卓絕的生活。
7月4日,志愿者們帶上足夠的干糧和水,踏著了1934年紅二十五軍途經信陽市何家沖、朱堂店等地的足跡。一路上,他們在深山老林、英烈公墓、田間地頭、羊腸小道中追尋,在烈日酷暑、風餐露宿、蚊蟲叮咬、傾盆暴雨中調研。短短的幾天,他們感受到了“逢先必爭、逢難必克”的精神,感受到了“腳下的每一塊土地,都浸透著烈士的鮮血” ,感受到了長征的艱苦卓絕和英勇悲壯,為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和深遠影響而無比自豪。
70多年的滄海桑田,中國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志愿者們深深的認識到,沒有當年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后來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就談不上有今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志愿者張林巖在調查報告中這樣寫到:“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財富……堅持學習紅軍精神,繼承革命傳統(tǒng),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永遠是新的出發(fā),永遠不停前進的腳步,艱苦奮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輝煌……”
資源調查增才干 滿腔熱血做貢獻
6天來,志愿者們聆聽了在這片浸染著先烈鮮血、凝聚著仁人志士崇高理想的土地上發(fā)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響徹中華的歌曲,親身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后老去人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志愿者們不怕苦、不怕累,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細致地調查、發(fā)掘、整理紅色資源,撰寫了以提高紅色旅游景區(qū)道路等級、有效保護革命舊址、提升陳展層次、加強景區(qū)配套設施、進一步挖掘景區(qū)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主要內容的調查報告,并及時遞交有關部門,為當地搞好旅游規(guī)劃和旅游產業(yè)開發(fā)提出合理性的意見和建議。
7月8日,志愿者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山川秀美的紅色沃土,因為在那里,一片土就是一幅畫,一座山就是一首詩,一條河就是一支歌,一個景觀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信陽師范學院必贏3003no1線路檢測中心的大學生志愿者堅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體驗,用行動去實踐,深化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熏陶了思想感情,提高了道德境界,驗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開闊了視野、了解了國情、增長了才干、做出了貢獻。(文/趙廣偉 圖/劉銀萍)
媒體鏈接